返回列表

新闻

2019-07-16

长安十二时辰·成博里的唐风

《长安十二时辰》正在热播,除了烧脑的剧情之外,剧中精细展示大唐长安城的生活,涵盖衣食住行和工作、娱乐领域,一开播,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那么,唐代的成都又是啥样?追剧的同时,如果想近距离地了解历史,来成都博物馆是个不错的选择。

《长安十二时辰》刷屏  满是硬核知识点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死囚张小敬在上元节当天临危受命,联手靖安司主脑、天才少年李必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由于剧中计时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来推进,既突出了剧情的紧张感,又有浓浓的传统文化烙印。网友都说这是“唐朝版《24小时》”。

该剧上线后,吸引了大批历史博主的围观,剧中主角到临演的服装、发型、武器甚至见面时的礼法,都有浓浓唐风。比如张小敬的服饰,织锦缺胯袍配六合靴,因是侦查人员,身上佩有缚索、刀、烟丸等。女性角色的服饰造型,参考了许多唐朝时期的仕女图和陶俑造型。剧中舞者许鹤子的出场造型,高度还原了唐代的“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这个女舞俑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之一。女性角色的妆容,以大量唐代仕女图上的妆容为蓝本,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审美。

剧中出现的唐刀样式,大多完全仿制了唐朝刀柄的图案和刀尖形制。导演曹盾透露,在该剧开拍前,道具、美术、服装团队筹备了近一年,进行史料整理、制作。剧中无论是主角、配角,甚至群众演员的服装和道具,几乎都是重新制作而非租借,确保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因为你既然想符合对大唐的理解,你就会发现别人做的东西,很难和你的东西融合,所以逼到最后,我们只能对照资料自己做。”曹盾表示,中国人对唐宋文化的认知很深厚,因而制作上容不得一丝马虎。即便只是在街上行走的路人,服装造型饰物都要符合唐朝风貌。

了解唐代成都日常  这些展品不容错过

唐代,成都以蜀锦、蜀纸、雕版印刷及茶叶享有盛名。唐末,成都是全国最主要的印刷中心之一。成都与扬州成为全国城市繁荣、经济发达的典范。于是,历史上有了“扬一益二”的记载。

唐代宫廷的流行服饰半臂衫

 团窠对兽纹夹联珠对鸟纹半臂

在成都博物馆的三楼展厅,一件“团窠对兽纹夹联珠对鸟纹半臂”吸引了观众驻足。蜀锦兴起于秦汉时期,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在展柜中就能看到一些保存得比较好的蜀锦,蜀锦这样的丝织物其实是非常难以保存的,所以很多实物都是在西北地区比较干旱的墓葬中出土的。”这件蜀锦制成的半臂衫,它在唐代的宫廷非常流行,“相当于现在女士所穿的短款风衣,当时是非常时髦的服饰。”

这件半臂由两部分组成,色彩较为暗淡的一半是蜀锦,采用典型的“陵阳公样”。唐代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窦师伦组织设计了许多锦、绫新花样,常见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图样,因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因而得名。另一半是西方的粟特锦,又叫波斯锦。粟特锦的丝线采用了胭脂虫进行染色,颜色艳丽,色牢度好,经久不褪色,深受唐代西域少数民族以及达官贵人的喜欢。“这件织物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中原丝绸在西方影响下形成了全新风格,两种不同风格的织物被巧妙地用在了一件服饰上,精妙绝伦。”而蜀锦对于四川而言,是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也吸引了外国使节、各地商人经蜀道而来,进行着广泛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蜀地风物融入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因素。

邛窑明星产品“省油灯”

 省油灯

作为中国彩绘瓷发祥地之一,邛窑独特的高温釉下复合彩和邛三彩烧造技术,翻开了古陶瓷技术史上的崭新一页。邛窑瓷器传世甚多,自唐代起风行成都平原,五代之后更销售各地。从南北朝到宋末元初长达800多年的烧造历史中,邛窑创造的“省油灯”在唐宋时风靡一时,广为流传。

其实省油灯也是后人赋予它的一个称谓,关于它省油原理的记载,最早源自诗人陆游。陆游曾描述这种小小的灯盏“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意思是,把灯芯及油置于灯盏表面的内凹处,然后注清水于与夹层相通的小孔中。在孔中加入冷水,目的是降低油面温度,避免油经加热后迅速蒸发。

当时的读书人贫寒清苦,常常挑灯夜读,而邛窑省油灯的创造为读书人提供了方便。那么,省油效果究竟如何呢?1983年8月,四川大学古陶瓷学者陈德富教授对邛窑省油灯盏的省油效果进行了科学测试,省油可达20%—30%(型制不同,省油效果不一),夏季比冬季尤为明显。

国内现存最早的唐代印刷实物

唐代的成都是全国著名的造纸中心,所产“大小黄白麻纸”供给朝廷,也是官府用纸的主要供应地。唐末成都已发展成为全国主要印刷中心之一,“西川刻本”盛行,有实物可考的书坊有“西川过家”、成都“卞家”、“樊赏家”等。

1944年,成都市望江楼附近的唐墓出土“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此经咒为8世纪中叶成都雕版印刷品,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唐代印刷品实物。

印刷工具     雕刻工具

 苎麻      黄麻纸

唐代白瓷典范:邢窑“官”字款白瓷瓶

 邢窑“官”字款白瓷瓶

邢窑是我国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之一,始于北朝晚期,在唐朝达到鼎盛阶段成为我国白瓷的生产中心。成博馆藏的成都江南馆街遗址出土的“官”字款白瓷瓶胎质致密坚实,釉质细腻,是邢窑细白瓷产品中的精品,也是我国唐代白瓷典范。

成都江南馆街,今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所在地正与文献记载的“富春坊”位置吻合,当处于富春坊东北隅“大区”内。同时,这一带也与唐宋时期的大慈寺位置相近,是庙会、集市所在之地,商业活动频繁。

本文原刊于:2019年7月8日《天府早报》05版

本文作者:段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