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9-08-23

万物熙攘|你不可不知的策展花絮

上一期,成博君带大家了解了“万物熙攘:第54届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展”的设计奇思,今天我们也将继续这场幕后之旅,去探索视觉魅力之外的语言艺术!

翻译“信、达、雅” 说来容易做来难

作为一次摄影展,每一幅作品的解读文字是辅助观众理解作品的关键,因此万物熙攘展的文字体量比一般展览的文字量更大,据统计,在此次展厅里出现的文字足足有3万6千余字。

说明牌上,不仅会对照片内容进行描述,更会对照片的拍摄过程、拍摄手法、摄影师个人对作品的理解等进行阐述,同时还会加入对拍摄物种的科普,以及摄影的技术参数等。通过这些介绍,观众不但可以观赏动物之美,也可以汲取自然知识,还能够学习摄影技巧。万物熙攘展览不是只想给大家描绘出一幅幅平面的自然图画,也希望通过文字的桥梁,从作品出发,帮助大家浸润到展馆之外那些人迹罕至又神秘无穷的自然世界当中。

为了保证文字的准确与优美,策展团队以英方提供的资料作为基础,经过精雕细琢、反复打磨才得以呈现到观众面前。对这三万六千字,我们力求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通达文学,同时还要保持自然类展览的科普气质。

夜间飞行  Michael Patrick O’Neill,美国

以作品《夜间飞行》为例,英文原文通篇倒装,策展团队首先要还原语序,抓取关键词,再用中国观众能理解的语言来描述,还要保证准确和优美。因为英语是意群性语言,每个词都不能代表确定的意思,这与中文中每个字都有具体含义不同。策展团队为此字斟句酌,除了人手一本的基本配置《牛津字典》,还要参考诸如傅雷、石真等翻译大家的著作,力求“信、达、雅”。

物种考据 众里寻它千百度

在文字的撰写中,最令策展团队头疼的就是对作品中的动植物进行核对、查实。此次摄影展中出现的有些物种,在国内没有,而英文也只用了当地通用的俗称,这可怎么办?

树上的森林 Antonio Fernandez,西班牙

比如《树上的森林》这件作品,摄影师拍摄的是森林浓雾中悬着的巨大而诡谲的树枝。但树枝上的蕨类到底是什么物种?英方给予的资料上只有一个含义模糊的西班牙单词,连摄影师本人也不清楚拍摄的究竟是什么。

相片上的一株小小的植物却成了拦在策展团队面前的高山。面对这样的挑战,策展团队拿出了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他们请植物科学的专家将图片放大,细细查看叶片的形状、大小,结合拍摄地的纬度、当地的气候,再对比旁边的植物,综合判断出这大概是某几种蕨类。按照这种推测,再倒查这些蕨类的拉丁文名字,寻到对应的中文名称和清晰的图片用以对比,最终确定其为“兔脚蕨”,这才有了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短短几行文字。

策展人说 “这是美,也是情感”

策展人

 

“为了配合负一楼的“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成博策划了此次展览。从策展的概念来说,这场展览是饱含着主观意愿和情感的,可能并非完全客观,也非构建于人类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宏大叙事。它很美,很精巧,很有温度,我们代替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植物、环境,替它们呼吁与呐喊,也尽力让观众与它们产生交互。

通过这场展览,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全世界范围内关注动物问题的人有多少、世界对于动物和环境的保护到底已经进行到哪一步、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物种有多少是我们不知晓而又慢慢消失的……我们希望大家能意识到,也许照片中的某些物种,已再也无法与我们重逢了。

我们所要传达的不止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将来会如何”以及“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更大的目的是让大家通过这个展览领略“美是什么”,以及“美被破坏后会留下什么”,还有“我们如何延续这种美”、“如何保存和记录这种美”。

在展厅出口,我们设置了折页回收箱,也是希望告诉大家,从力所能及的小事着手,美就在你和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