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9-09-27

成都博物馆“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

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9月14日中秋假期拉开序幕。2019年是建国70周年,本年度“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即“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科普助力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成都博物馆立足于“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于9月14日、15日开展了一系列自然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活动,积极响应“全国科普日”聚焦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传播科学知识的内容,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水平双提升。 

9月14日,成都博物馆开展了自然类科普社教系列活动第一场——“动物眼中的世界”。活动分为上、下午两场,针对5至8岁的儿童,共有60名儿童参与。

在活动中,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一个个的问题进行思考,学习了解自然界动物们眼睛特征的科学知识。此外,老师们还准备了一些“特殊眼镜”模拟动物的视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眼睛在两侧和在复眼中看到的与众不同的世界。最后,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幅“无法看清的动物世界”的图片,孩子们开始兴奋地动手制作装有红色和蓝色滤色片的“神奇的滤色镜”,用不同颜色的镜片看图片,则会看到完全不同的精彩世界。活动结束后,成都博物馆为孩子们颁发了活动证书,表扬他们在活动中的精彩表现,鼓励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爱护动物、热爱自然、保持好奇心。 

老师讲解动物眼睛的知识

 孩子们正在积极地回答问题

 孩子们体验“特殊眼镜”

 孩子们动手制作“神奇的滤色眼镜”

 为孩子们颁发活动证书

2019年9月15日下午,成都博物馆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罗鹏研究员在学术报告厅为逾300名观众带来了一场题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论文化与生态系统管理》的精彩讲座。

本次讲座以亚马孙热带雨林大火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外不同民族和不同自然、文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理性和责任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罗鹏研究员从亚洲的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中,过去怎样和自然相处,现在与自然的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及将来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与环境发生矛盾时,我们需要怎样来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应当站在什么立场上去保护,并且到底在保护什么。

讲座后半段,罗鹏研究员和现场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康华社区发展中心主任巫嘉伟、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执行主任赵璐三位嘉宾与观众一起围绕“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个话题展开了轻松、有趣的讨论。嘉宾们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谈及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度的互动。观众们就猪肉与环保督察的关系、减少垃圾排放和垃圾分类、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以及生态保护的文化反思等问题与嘉宾们进行了交流,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罗鹏研究员讲述文化与生态系统管理的知识

 沙龙现场

21世纪以来,环境危机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生物种群数量的下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未来,需要每一个人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关爱自然。成都博物馆“全国科普日”的两场活动都围绕着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向观众们进行科普教育,并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活动反馈调查,参加科普活动的观众纷纷表示对自然生态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对自然环境保护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