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9-11-10

走进重华宫丨家里有皇位要继承真的太辛苦了!

现在网上有句流行语“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放在古代,这句话可一点儿也不假。为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河清海晏,皇帝绝不可能在皇位上逍遥自在,除了每日勤勤恳恳处理政务,还需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一个朝鲜人曾记下了乾隆皇帝的日常起居:卯时而起,进早膳,然后批阅奏折,召见公卿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理,一直到中午。晚膳后还要继续处理没看完的公文,或者读书写字做诗,一直到睡觉时分。从登基到离世,乾隆帝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日程生活,60多年没有变化。

皇帝尚且如此,作为国家储备力量的皇子就必须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皇子的生活看似金尊玉贵,但日子却不轻松,规矩严苛、课业繁重,一年到头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可以稍作休息。那么,居住在重华宫时的弘历,一天的行程是怎么安排的呢?

长春书屋,书声琅琅

清朝皇族教育的规矩颇严,皇子们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课程种类多。清代皇子读书的地方名为“尚书房”,自道光皇帝以后改名为“上书房”,翰林院挑选学识品德兼优的大臣作为师傅,教皇子们读书。尚书房的皇子们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从早晨5点到下午3点,整整10个小时。一年到头,除夕也不放假。

乾隆从皇子时期就延续着这样严格而规律的生活,并保持终生,从未有过变化。重华宫的长春书屋,见证了皇子弘历日复一日勤学苦读的过程,他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

年纪轻轻的弘历,书法功夫已经了得。他十三岁时临摹了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笔法虽显稚嫩,但却大气端正。此后,他的书法不断成熟,临摹了不少名家作品,自己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二十岁时,弘历临写了王羲之的《乐毅论》;二十五岁时,他临写了任瑗的《瑞麦赋》,这也是他皇子时期的最后一件临摹作品。从这些作品的变化中,我们也许可以探寻一个少年的成长轨迹。

 弘历十三岁时临写的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弘历二十岁时临写的晋王羲之《乐毅论》

 弘历二十五岁时临写的唐任瑗《瑞麦赋》,这是他当皇子时的最后一篇书法临写之作

登基之后,乾隆也从未忘记这段岁月,他将自己作为皇子期间的日课学业,取其精华编成《日知荟说》四卷,作为对早年发奋读书的怀念和对后人的警醒。

  弘历皇帝将他为皇子期间的日课学业

取其精华编成《日知荟说》四卷

早年的学习生涯让他养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他一生酷爱读书,常将元蒲道源《偶书》“得句因新意,耽书是宿缘”写成对联挂在自己书屋或寝宫。“把时间耽误在读书里,是前世的因缘,无法改变”,可见对于读书是如何痴迷。虽然乾隆在紫禁城内外宫苑建有书屋百余座,但重华宫中的读书岁月却是他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将之视为自己“宿学之所安”的地方。踌躇满志的青年在此研读经史、“勤圣学而谈王道”,一代帝王的雄心抱负就在这间小小的书屋中渐渐形成。

治国理政,祖孙共话

当然,一个好的帝王,可不是个“书呆子”。乾隆除了学习书本内容外,还会潜心聆听父祖传授于他的诸多经验。

康熙皇帝对这个孙子十分喜爱,曾让弘历陪伴在他身边一年有余,不仅教他典籍章句,还带领着他一同批阅奏章,甚至引见官员时弘历也随侍左右。

雍正皇帝对弘历的影响也很深远,从弘历将皇考所写对联“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为他的文集《乐善堂全集》作的序便可以看出,弘历对父亲的敬重与怀念。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夏弘历随侍祖父康熙皇帝来到避暑山庄,并得到其朝夕教诲。同年,康熙、雍亲王、弘历祖孙三人在圆明园的“镂月开云”牡丹台赏花,共同探讨做人和治国理政的道理,这些与父祖在一起的时光,带给了弘历书本上无法得到的学识与眼界,在他未来的成长岁月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圆明园的“镂月开云”

乾隆皇帝曾写下一篇《皇祖圣祖仁皇帝恩赐御书记》,以时刻铭记长辈的教诲。而父祖所赐予的葫芦文字笔筒、冠架、瓷豆、瓷瓶等等,还有一些书籍,都被他谨慎的保管在重华宫中,以表对皇祖皇考的尊敬与怀念。

 康熙皇帝赐与弘历的葫芦文字笔筒

 弘历撰《皇祖圣祖仁皇帝恩赐御书记》

年少时期的弘历生活简单却充实,在治学和修身中度过,虽辛苦,却奠定了日后成为一代名君的基础。重华宫,这座“少而习之,长而居之,四十之年之政皆由是而出之”的地方,正是他“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