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9-11-10

他在“巧手夺天工”里,寻觅一场诗词

“六书银羽飞仙阙,一敛绯烟炽朴瓶。阆苑何须仰太乙,龙骧嘶入锦官城。”在“巧手夺天工”展览的多媒体视频放映空间中,旅英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者、当代知名古诗词创作人李易先生为展览创作的一首古诗词《天工》,让观众深陷传统工艺的无穷魅力之中。

把诗词融入展览

提纲挈领抒主题

六书、银羽、炽朴瓶……古诗《天工》为观众营造了悠远而神秘的观展情境。李易巧妙地用展品为观众讲述了好山好水、好故事、好手艺都悄悄降临蓉城的故事。展览中的剪纸作品《六书》、柴烧等作品巧妙穿插诗中,恰到好处地点出了展品的珍贵性与展览的艺术性,给观众以无限的遐想。

该诗的创作大致用了十天,在初稿完成后,李易就逐字逐句进行打磨。例如首句中的“飞仙阙”,在第一版中为“回仙舸”。“何为天工?自然是来自神仙阙宇的宝物。所以这里用仙阙更加妥当。”李易解释道。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之瑰宝。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自古以来,人们便非常熟悉诗词这一审美方式与表达方式。李易认为,在当下的环境中,诗词与展览的结合会越来越普及。诗词和展览艺术都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日常生活为创作者源源不断地提供灵感,激发人们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好、发现灵感。很多时候,展览需要能够提纲挈领地抒发主题的内容存在,而古诗词所具备的能量密度恰好能完美“胜任”。

坚持古诗词创作

才能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诗词节目的热播,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热潮。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大众喜爱。

在社会掀起一波波“诗词学习热”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写作传统诗词,这对于李易来说欣喜不已,“古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有背诵,而应该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古诗词的创作之中,这是古诗词最大的妙处。唐诗宋词,李杜苏辛,难道仅仅是用来仰望和怀念的?我们当代人,还能不能接续千百年来祖先所遗留给我们的伟大的诗词传统,用我们这个时代的原创作品向他们致敬呢?”李易说,要创作好的古诗词,首先就要多读、多研究。只有思考到位、大量阅读,并且熟悉古体诗的格律要求,才能做到口占一绝。

互联网发展为传统文化复兴创造了条件,为古诗词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机遇。物质的富足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让需求得到释放。这样的时代转变,对于古体诗的创新性发展无疑是一剂良药。李易创办的国内首个原创古诗词栏目“深柳读书堂”,以音频节目为形式,解读其近年来的原创古诗词作品中精选的二十首作品,并在其中不断分享和传授古诗词创作方面的体会与方法,收到了无数听友的好评。2019年5月,其举办的“公子易与牟先生”原创古诗词跨界音乐公益演出,达到了三万次的直播观看量,让现场观众以及网友们共享了一次精彩的视觉与听觉盛宴。如今,李易仍坚持每日更新微博,为广大网友解读国学中的渊源奥秘。

李易说,自己做的远远还不够,他希望乘着当下的文化东风,用更多原创作品、更多创新的形式传达出古诗词的精神风韵,让大众从古诗词中获得更多的心灵滋养、审美体验,将传统文化推到大众面前。

目前,“巧手夺天工——传统工艺的现代新生”展览正在成博进行展出,快趁着秋色正浓,去看看李易诗中被神兽龙骧拉来的“天工宝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