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19-12-06
2019年度成都博物馆自然类科普社教活动圆满落幕|明年再见!
11月30日,成都博物馆完成了第十场自然类科普社教活动“不迷路的老司机”,至此2019年度成都博物馆自然类科普社教活动正式落下帷幕!
“成都博物馆自然类科普社教活动”是基于馆内负一楼“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策划实施的配套社教系列活动,作为展览的延伸,面向5-12岁的儿童进行自然科普教育。
“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展示了非洲、美洲、澳洲、北极、欧亚等世界不同地区,以及成都本地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动物标本,人们可以了解和认识物种的生态故事,从而去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去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在此基础上,成都博物馆开展了10场动物主题的科普社教活动,希望孩子们在活动中可以深入地了解动物知识,与自然科学相伴,培养起对自然的热爱与责任。
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
精彩回顾
9月14日,中秋假期中,成都博物馆迎来了本系列活动的第一场“动物眼中的世界”,并在之后三个月内,陆续推出了“走进动物王国”“动物学校”“动物宝宝们”“自然界的伪装大师”“大海的孩子”“为生存而杀戮”“动物界的建筑师”“陆地领主”“不迷路的老司机”等10场活动,让参与的小朋友从动物的特征、动物的行为、动物的生存环境等各方面来全方位的认识自然界的动物们。
动物的特征
在“动物眼中的世界”“走进动物王国”“动物宝宝”活动中,孩子们认识了生物多样性、动物分类、动物眼睛的不同特征、脊椎动物们的不同特征,还有熊猫宝宝、金丝猴宝宝、丹顶鹤宝宝等动物幼体们与众不同的成长过程。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独特的角色。
猫头鹰的眼睛
动物家园
金丝猴和它的宝宝
动物的行为
动物也有“衣食住行”!在“动物学校”“自然界的伪装大师”“为生存而杀戮”“动物建筑师”“不迷路的老司机”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动物会为自己建造巢穴,会为了躲避危险或者捕猎而进行伪装,会为了生存需要而捕杀其他动物,并且除了先天行为外,它们还会有印痕、习惯化、模仿等后天学习。
黑猩猩用树枝钓蚂蚁
水源旁的争斗
善于伪装的中华枯叶蝶
白蚁巢穴
海洋与陆地的动物
大海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神秘又令人向往的自然世界。当远古的海洋生物登上陆地,大陆便成了第二故乡。在“大海的孩子”“陆地领主”中,孩子们认识了物种丰富的海洋动物与陆地动物,对不同生存环境下的动物有了新的认识。
大海的孩子
陆地领主
互动课堂
活动中老师们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将丰富的动物知识向孩子们娓娓道来,氛围十分热烈,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其中。每次完成课程讲授后,都会有结合相应主题的动手实践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剪影
最美好的相遇
从2019年9月14日开始,成都博物馆自然类科普社教活动历时三个月,累计参与人数逾600人。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热情追捧,部分观众多次进行预约参与,成为了自然类科普社教系列活动的“老铁”。
家长和孩子现场发言
家长与孩子合影留念
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成都博物馆以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己任,将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能进行拓展。通过策划和开展这一系列的自然科普活动,启迪青少年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勇于探索,爱护自然,共同守护地球家园。2020年,更加丰富的自然类科普社教活动正在策划中,一起期待吧!
展览名称
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
展览地点
成都博物馆负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