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0-06-13

丝绸之路周丨看不够的丝路之美,走不尽的文化旅程

2020年6月,首届“丝绸之路周”活动即将举行,经过前期持续不断的预热,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全国百余家文博机构以及各大联盟、学校、文博大咖等共同打造的各种联动活动从今天开始启动。而今天恰逢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博物馆紧紧围绕主题“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以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盘活文物资源,以双倍的精彩为观众带去文化享受。

重磅讲座 巡礼敦煌“明珠”

一场重磅讲座为这趟文化之旅拉开了序幕。

作为“丝绸之路周”的联动活动之一,以及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点活动之一,今天下午14:30,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副部长、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兼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主任张元林来到成博,带来题为《敦煌北朝石窟艺术》的专题讲座。

 0001.jpg

张元林先生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和丰富的资料,以自己深厚的积淀,旁征博引,为听众带了一场“干货”满满又趣味盎然的讲座。一尊尊彩塑、一幅幅壁画故事,生动再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过程。

在敦煌洞窟照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的雷公、风神、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神灵与佛教的菩萨、佛陀,甚至印度的湿婆神等“和平共处”的场景。张老师还以飞天为例,早期的飞天头戴波斯冠,是典型的西域风格,到了北魏中晚期,飞天“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逐渐呈现,到西魏的时候,飞天已经活脱脱是个道家的仙人形象。

 0002.jpg

张老师指出,要谈敦煌的文化,就要谈到文明间的对话。敦煌位于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明交汇所在,东到洛阳、西到伊朗、南到印度、北到江布尔,敦煌的创造者们来自天南海北,带着不同的商品、艺术、文化、知识和信仰,形成了敦煌多元性的艺术特色。直到今天,敦煌这种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精神,依然是文明焕发生机的重要驱动。

 0003.jpg

本次讲座选择了“线下+线上”的形式,现场开放80个坐席,线上则采取多平台直播,通过成都博物馆官方微博(一直播)和人民日报APP、成都日报锦观APP同步放送,共覆盖了近40万网友,一起同赴敦煌之旅,欣赏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之美。

步履不停 佛影翩翩点亮丝路

“丝路周”期间,丝路沿线各大博物馆将通过直播接力的方式,点亮丝路。成都博物馆定于6月17日晚上19:00-20:00,邀请成博金牌讲解员,直播讲解正在成博展出的“映世菩提”特展,与广大网友夜赏佛造像,欣赏“褒衣博带”的飘逸俊美,“薄衣贴体”的温润雅致,“秀骨清像”的轻盈灵动,感受多元文化交融下的造像艺术魅力。

0004.jpg

0005.jpg

0006.jpg

0007.jpg

“映世菩提”特展于今年1月14日开幕,将继续到8月闭展。展览以南北朝佛教造像为主题,展出来自全国12家文博单位的102件/套展品,中印两大文明的宗教、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和韵共生,为一尊尊造像注入了鲜活的灵魂,成为智慧与美感的化身。

本次直播将通过微博(一直播)平台进行直播,不要错过哦。

 0008.jpg

一直播二维码 

线上线下 新玩法 不受限

今年,“云观展”成为了文博行业的新风尚。成都博物馆之前推出的“云上成博”,融合VR、视频、音频、漫画等多种方式,为广大观众带来全新的参观体验。本次丝路周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博也采用了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线下看展听讲座,线上则通过海报、视频、直播等手段,活化展览及文物,打破时空局限,惠及更多观众。

0009.jpg

0010.jpg

0011.jpg

 0012.jpg

0013.jpg

“丝绸之路周”文物海报

除了多平台直播张元林研究员的讲座以及“映世菩提”展的观展讲解,6月17日,成都博物馆还将在微博上线丝路周“百馆百物”系列短视频之“阿育王像”。视频以成都博物馆藏文物阿育王像为主,讲述成都作为丝绸之路河南道的起点,在文化交融中的重要地位。

 0014.png

“百馆百物”短视频

看不够的丝路之美,走不尽的文化旅程。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丝路精神,正是一份延续千年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在丝绸之路河南道的起点——成都,回顾过去的互学互鉴,展望未来的合作共赢,既是对丝路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充分承担起引领建设城市文化的社会责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