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0-07-11
扫盲贴|一口气看懂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的区别
嘀嘀嘀成博发来信息,成都博物馆新展“竞妍:清代中日伊万里瓷器特展”上周已正式启幕。彩瓷都有什么区别?展品说明上写的青花、矾红、描金都是什么意思?看展时遇到这些问题是不是很打脑壳?瓷器小白看过来这篇科普文不容错过哦!
备受人们喜爱的瓷器是如何诞生的?
原始青瓷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西周时原始青瓷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
“釉”作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一种附着在陶瓷胎体上的玻璃质薄层。关于釉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是源于在陶器上用于装饰的“陶衣”,即古代陶工针对陶器表面粗糙、易吸水等特点专门配料施加的涂层。也有学者认为,烧制瓷器的柴灰落在制品或窑壁上,产生了共熔现象,于是形成了闪闪发光的光亮薄层,其中附着在窑壁上的,因为看起来像“窑炉出汗”,而被形象地称为“窑汗”,也就是釉的雏形。虽然关于釉的起源尚无定论,但釉的使用无疑是从陶到瓷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突破,使粗制的陶器摇身一变,成为坚固耐用又美观莹润的瓷器。
一口气看懂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
从无釉到发现釉,从单色釉到多色釉,从釉下彩到釉上彩再到两者融合的釉中彩。我国瓷器装饰技法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装饰手段愈加丰富,装饰效果也愈加多姿多彩。
釉下彩是陶瓷较早出现的一种主要装饰技法,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孙吴时期,至唐代釉下彩装饰才普遍流行,为瓷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装饰路径,当时四川的邛窑和湖南的长沙窑都是生产釉下彩瓷器的重要窑场。釉下彩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经高温(1200~1400℃)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良好,经久不退。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都是釉下彩。
青花莲池纹镶银边瓷碗
明
景德镇窑
成都博物馆藏
釉上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萌芽于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红绿彩,经元代景德镇窑继承发展后,至明代走向成熟。它的制作过程是用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或单色瓷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后经二次入窖,低温(600~900℃)固化彩料而成。明清时期,釉上彩技术迅速发展,品种层出不穷,釉上单彩、釉上五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斗彩、珐琅彩、粉彩等瓷器品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粉彩皮球花纹瓷碗
清
景德镇窑
成都博物馆藏
釉中彩则不属于古陶瓷装饰技法范畴,是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的称谓,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照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之上,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制作出来的瓷器不仅细腻晶莹、色彩丰富,同时抗腐蚀,耐磨损,无重金属物质溶出,完美地结合了“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优点。
伊万里瓷上“作画”的技法
日本伊万里最主要的装饰特征就是瓷釉下青花结合釉上五彩(主要是矾红彩)并描金的装饰手法,“中国伊万里”也借鉴了这种装饰手法。
青花一般专指白地蓝花釉下彩瓷,指以钴金属做呈色剂的釉下蓝彩。“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和歌曲《青花瓷》中唱的一样,这类瓷器的装饰技法是从钴土矿中提炼出蓝青色彩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最后施透明釉于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青花瓷出现于唐代,元代成熟,明清时成为主流瓷器产品之一。
青花云龙纹瓷盘
清
景德镇窑
成都博物馆藏
青花矾红描金山水纹盘
清乾隆
景德镇窑
东莞展览馆藏
矾红则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其色泽偏橙红,呈色稳定,在烧造工艺上比高温铜红更为容易,因此在清代被大量使用。
青花矾红描金花卉纹扇形盘
清康熙
景德镇窑
东莞展览馆藏
霁红釉带盖瓷碗
清
成都博物馆藏
霁红釉是清代康熙时期仿明代宣德红釉创烧出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品种,色调均匀,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浅淡鲜亮
最后的描金呢,则是一种瓷器的装饰手法。以毛笔蘸取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上描绘图案,然后入炉低温烘烧而成。其产生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明清时,描金成为较为常见的装饰手法,锦上添花,使瓷器更显富丽。
矾红描金金蟾衔芝图碟
清雍正
景德镇窑
东莞展览馆藏
青花矾红彩描金花鸟纹茶壶
清康熙
景德镇窑
东莞展览馆藏
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
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清弘历(乾隆皇帝)
不同制作技法展示了瓷器千姿百态、各领千秋的美。看完这篇扫盲贴,你了解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它们的区别了吗?“竞妍:清代中日伊万里瓷器特展”正在成都博物馆三层临展厅展出,欢迎大家走近伊万里瓷器,来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哦~~
参考资料:
顾雯《釉起源的研究》
熊贵林《釉上新彩装饰艺术》
竞妍:清代中日伊万里瓷器特展
2020.6.30——2020.10.11
成都博物馆三层临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