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0-08-01
映世菩提|“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
璎珞,梵文是keyūra,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古代印度无论男女都可“首冠花鬘,身佩璎珞”。佛教造像艺术传入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随着造像形式的本土化,璎珞的装饰形式同样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
“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
——《维摩诘经讲经文》
形制 · 工艺
璎与珞,本意均为似玉的美石。璎珞成词,无论发音还是内涵,都给人以华美隽永、高贵神秘之感。据《法华经》记载“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宝 (七宝的解释有多种版本) 合成众华璎珞”,可见璎珞应由世间众宝所成,寓意为“无量光明”。璎珞也做缨络,通俗而言,其实就是金属、珠宝玉石等穿联或编织成串、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
作为饰品,璎珞最初以装饰佛像为主,其色彩和形式受到古希腊形式美学、印度宗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中,这样复杂、华丽的璎珞装饰,作为菩萨重要的严身之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同样,在造像的腰部及长裙处,也有相似的表现。《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唐宋时,信佛的妇女佩戴用金玉宝石制成的项链,称璎珞,是佛家特殊的饰品,用以表达对佛的虔诚之心。据说唐代最著名的舞蹈《霓裳羽衣曲》的舞者,就必须佩戴璎珞起舞。
菩萨头戴扇形高保冠,上刻花纹,有璎珞和流苏垂下,宝冠两侧有扇形花节。
北周-隋 菩萨头像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菩萨立于方形台上,双肩披帛、璎珞自双肩处垂下,于腹前相交,下垂有铃,左手持净瓶。
北周-隋 菩萨立像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菩萨头戴平顶高宝冠,冠上有花饰、宝缯飘垂至肩,面相丰腴圆润、笑容可掬。颈佩璎珞,头光及胸部以下残断。
北齐 菩萨头像 山西博博物院藏
菩萨头戴宝冠、宝缯、发辫垂肩。宝相圆润、弯眉细目,抿嘴含笑。
项悬联珠颈饰。胸前有联珠纹璎珞,缀接圆形饰物。右肩屈肘,戴镯,手握宝瓶或香囊,左手自然下垂,亦握持物件。跌足立于石座上。
北周-隋 菩萨立像 山西博物院藏
菩萨头戴宝冠,面相椭圆,小嘴薄唇,双目微睁。上着袒右僧祗支、颈戴项圈。两肩挂华绳璎珞,呈X形相交于腹前珠环上,环中饰一莲花。下着宽松长裙,腰系带、中部打一花结,跌足立于莲台上。
流变
璎珞这种装饰十分繁缛,结构严谨。而风格统一的璎珞样式必定是受到同时期或者前一时期相仿艺术风格的影响而产生的。
早期印度佛造像代表犍陀罗艺术,对菩萨身上璎珞的雕刻描摹比较简洁,一种以表现胸前的珠链式项饰为主,多为单条短璎珞,一般长不过前胸;一种则是短项饰与斜跨左肩垂至腰部的长璎珞相互搭配的形式。
北周时,长安地区的菩萨像流行精美的璎珞装饰,既是对早期犍陀罗风格的继承,又在其基础上有中国化的发展。成都下同仁路、商业街等出土的北周佛像亦流行璎珞装饰,可见在北周逐渐控制四川后,南北造像风格的融合。
菩萨发丝垂覆双肩,胸前戴项圈及璎珞,装饰华丽。
北周 菩萨立像 成都博物馆藏
唐代延续前代璎珞装饰形式,已开始融入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且有了更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精致、丰富。这时候,出现了垂于胸前的项圈式、珠链式短璎珞以及斜挂式的“U”形或“X”形长璎珞。经过数年的汉化,璎珞逐渐成了百姓日常流行的首饰。
菩萨立像通体彩绘贴金,头戴高冠,中缀坐佛、宝缯、发辫垂至肘部。面相长圆,瞑目下视。颈悬串珠项饰,下坠宝珠,披帛在脐间交叉,穗状璎珞在腹下穿环,下身着长裙,中垂绦带。跌足立于柱状石榫上。
北齐 菩萨坐像 邺城考古队藏
菩萨头戴花蔓冠,前有珠饰垂下,连册宝缯下垂至耳处。面向圆润,容色祥和。颈戴贴金项圈。身着彩绘佛衣,璎珞从肩部悬下至腹部相交于宝珠环,珠饰之间隔以各类不同的宝物。束腰下系乾=坤带一条,装饰有珠串与帛条。
简洁、精致、古拙、华丽的璎珞
都在“映世菩提”特展~
成博君的小伙伴们快来康康吧!
参考文献:
徐胭胭,《图像的“翻译”:中古时期莫高窟菩萨璎珞的流变》,《艺术设计研究》,2015年,18-26页。
刘言,《青州龙兴寺北齐菩萨像璎珞造型研究》,北京服装学院,2018年12月。
文藏玉器,《璎珞样式是如何形成的?原因十分具有典型性》,2019年6月13日
佛教在线,《佛像璎珞的起源和演变》,2016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