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0-10-18
你好!成都历代的“打工人”!
最近,“早安!打工人!”成了最火的朋友圈文案,一个个被闹钟叫醒的顽强打工人,顶着黑眼圈,奔波在城市的角角落落。
虽然,长久以来成都留给大众的印象就是“休闲”“安逸”“慢生活”,似乎不太有冲劲,但实际上,正是历代的“打工人”以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勤劳奋进的劳作精神,不断耕耘,不断创造,才有了今天的“天府之国”。
古人劳动的点滴被记录在各种各样的文物里,俑、提花织机、画像砖等无一不闪烁着勤劳智慧的光芒。下面我们用文物来解读古代劳动者形象,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历代成都的打工人之美。
01
励精图治
石犀 成都博物馆藏
汉代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成都博物馆所藏的石犀,出土于天府广场东北侧,长3.3米,高1.9米,重达8.5吨。石犀风格古朴,根据其所处的地层和雕刻风格,可知其制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或许正是李冰治水的五枚石犀之一。石犀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古蜀先民的漫漫治水之路。从宝墩文化时期用以抗洪和防潮的干栏式建筑,到金沙时期堆砌卵石建筑河道护坡,乃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代代蜀人在长期与河流的斗智斗勇中探索出了科学可行的治水方法,形成了取法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从而造就了“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02
勤劳勇敢
弋射收获画像砖 成都博物馆藏
从古至今,各行业的劳动者自劳作开始,就期待着收获的那天。于是我们国家也流传着许多节日,以庆祝丰收的时刻,并予以纪念,如中秋节、腊八节等等。弋射收获画像砖就是包含着东汉时期农民迎来收获的一个作品。弋射收获画像砖是东汉砖刻珍品,于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它长为48.2厘米、宽为39.8厘米、厚7厘米。砖刻分上下两层,上为弋射,下为收获。弋射描写的是射猎场面,荷塘深处,一群野鸭惊飞而起,隐藏树下的两猎手,张弓欲射,情景紧张真切。收获描绘的是农家收割的景象。田间两人手持长镰在割禾杆,三人俯身在割禾穗,一人肩挑禾穗手提一篮,刻划生动。弋射收获画像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四川劳动人民朴实勤劳的真实写照。
03
乐观自信
俳优俑(说唱俑) 成都博物馆藏
说唱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艺术形式,我国说唱艺术流传至今共有340多个曲种,主要包括评书、相声、快书快板、大鼓、弹词等等。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较为丰富,既有人物俑,又有动物俑。人物俑中还可分为舞乐俑、劳动俑、庖厨俑等等。在出土的众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俳优俑(说唱俑)。这尊藏于成都博物馆的俳优俑高60厘米,宽40厘米,出土于成都金堂李家梁子汉墓,泥质灰陶,坐在圆形坐垫上,头戴巾帽,着裤赤足。上身袒露,左手执鼓,右手握拳,做执槌敲打状。右脚踢踏,左脚蜷曲,仰面大笑,其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体态令人捧腹。这些诙谐的神态,夸张的动作,活灵活现的呈现出了俳优(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表演的形象。时隔千年,我们仍可以被说唱俑表现的热情所感染,不仅是因为这件文物高超的制陶技术,更源自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传达出的乐观自信。
04
安居乐业
庖厨俑 成都博物馆藏
很多人说起对四川的印象,除了熊猫,就是火锅等美食。从古至今,四川人都是出了名的好吃嘴儿。如东汉时期的陶庖厨俑,高45厘米,宽28厘米。男俑身着右衽衣,双袖上挽,跪坐于地,前置圆盆,盆上架案。右手持刀,左手按鱼,作切鱼状。总体上透露着一种专业而自在的感觉,但最吸人眼球的还属男俑做饭时脸上明媚的笑容,这个神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感染着每个看到他的人。此类作品在四川东汉墓中屡有发现,是汉人注重饮食生活的真实反映。以上甚至更多的文物,都或多或少地展现了古时四川的各行业劳动者图景,他们勤于劳作,也热爱生活。
05
匠心独具
一勾多综提花织机模型 成都博物馆藏
四川古称“蜀”,古史传说中的古蜀王蚕丛善以农桑治国,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成都博物馆展出的四部勾综提花织机模型,出土于老官山汉墓,用竹木制成,是按照原织机制作的缩小模型,结构复杂而精巧。这四台蜀锦勾综提花织机的模型,填补了中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也印证了成都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汉代蜀地织工的工匠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肯专注地思考如何将蜀锦织得更精美而精致,从而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最终制造出了勾综提花织机。蜀锦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这些先辈功不可没。
文物,作为历史的符号和承载者,它将我们处在不同行业的先人形象,以及他们的劳动图景和劳动精神向后辈展示着、传递着,并被继承下来。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历代的“打工人”们凭着智慧与勇气,为这片土地创造出了深厚的积淀,也为今人创造了优渥的文化大环境和精致“慢生活”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