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0-10-25

重阳节|青瓷祝寿、头面祈福,看古人如何向父母表心意

 秋色宜人处,重阳佳节时。

随着阴雨退去,暖阳普照,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佳节也如期而至。《易经》有云: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中最大,双九重叠故名“重阳”,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因而古人认为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佳日时节,秋高气爽。与三月“踏青”相对应的,正是九月重阳“辞青”,人们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在习习秋风中欣赏景色褪去夏日的浓绿,染上秋冬的金黄。在一些地区,还保留有放纸鸢、“晒秋”等习俗。1989年,我国政府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确定为“老人节”“敬老节”,让重阳节俗中尊老敬老的文化内涵更加为世人所重视。

尊老敬老

礼俗中浸润处世美德

九为数字中的最大数,“九九”又谐音“久久”,因而重阳也含有祈愿长寿长久的意味。南朝萧梁的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宴饮。”对此,隋杜公瞻在其注中言及:“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早在魏晋时期就有重阳节祈福求寿的习俗,并沿袭到了今天。人们借助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在礼俗互动中传承着善良与谦恭的处世美德。

1.png

东汉 庄园生产画像石“养老图”

成都博物馆藏

在成博展厅里,出土于曾家包汉墓的庄园生产画像石上,就有一幅生动的“养老图”。一位老者手持鸠杖(古代老人用于辅助支持身体的拐杖),跪坐于树下,一人手提食盒从老者前面的房屋中走出,似是为老人送餐。这幅图像生动展示了汉代成都地区尊老敬老、赡养老者的社会风气。

青瓷祝寿

一笔一划皆有意

祈福求寿、尊老敬老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也浸润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寿”,在传统“五福”中位列首位,“寿”字纹也成为各种器物的常见纹样。成都博物馆明清展厅里,一件明代青花“福寿康宁”带盖瓷瓶上,四个书写于圆圈内的“福”“寿”“康”“宁”字样,在多种典雅纹样衬托下,显出一派富贵清雅的气象。

4.jpg

明  青花“福寿康宁”带盖瓷瓶

成都博物馆藏

这件青花瓷瓶寓意吉祥,“福寿康宁”更寄托着对长辈的祝福,期盼身体康健,长寿安宁。在对“寿”字的使用上,能工巧匠们创造出多种形态:有故意拉长的“长寿”纹,也有将字写成圆形的“圆寿”纹,还有在寿字内部装饰了人物、花卉、动植物等图案的“花寿”纹。展厅里不少明、清瓷器上都可以看到,不同形态的“寿”纹搭配吉祥寓意的蝙蝠、植物等纹样,表达着人们祈福求寿、期盼永恒的美好愿望。

上:清 粉彩蝠纹寿字瓷缸

中:清 青釉青花五蝠捧寿纹瓷盘

下:明 青花寿字纹瓷盘

成都博物馆藏

    头面祈福

    拳拳孝心发间藏

古代女子皆为长发,要想梳理挽起一头青丝也少不了各种精美的发饰,挑心就是明代女子发饰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种。挑心通常插戴于女子发髻的正面中心,因尺寸不小,且位置引人注目,其样式必然是非常讲究福瑞寓意,多为凤凰、仙人、佛像等等。成都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明代“寿”字金挑心,薄薄的金片镂刻成“寿”字,以绳股状金累丝镶边;“寿”字表面间隔装饰着锤揲出的花朵纹样,中心焊接一朵金丝菊花,腰间两侧增加卷云纹,寿字下端更变形为如意纹,整件金饰细节丰富,寓意突出,显得典雅庄重。虽然不知道这件挑心的主人是谁,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位雍容大气的妇人,或是其子女特意打造了这件金挑心作为庆贺母亲生辰的寿礼,希望母亲身康体健、福寿延绵。

8.jpg

明 寿字金挑心

成都博物馆藏

在明清时期,类似的寿字饰品并不少见,明代江西藩王益宣王继妃孙氏的棺中就出土了以“寿”为主题的全副头面(所谓头面,指的是妇女插戴在发髻周围而装饰题材相对一致的各式簪钗)首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此类饰品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尊老敬老的思想对民众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直到今天,尊老敬老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已然是大家心中的道德准则之一。为人子女者,对父母长辈的尊敬与孝顺不止于赡养,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值此佳节,大家也不要忘记抽空回家陪陪长辈,跟父母唠唠家常,共享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