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7-11-05

成博“出土”的年轻人

2017年,成都博物馆一个接一个的大展刷爆了成都市民的朋友圈。到成博看一场大展,也成为成都人的一种新时尚。

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都博物馆受追捧的背后,是一群年轻人长达数年的默默付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的工作,你难以想象。


从左至右:

保卫部负责人 张弩;

宣传推广部负责人 飞舸;

开放讲解部负责人 冉静;

皮影艺术馆负责人 李龙;

馆长 李明斌;

典藏研究部工作人员 朱寒冰;

典藏研究部负责人 魏敏;

科技信息中心负责人 段杨波 ;

文物资料中心负责人 杜康 

文物淘“金”者: 杜康

2013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一处临时文物库房忽然被打开,涌进了一群年轻人。他们穿着防护服,戴着防尘面罩,把一件件尘封已久的文物清理出来,分别登记造册、拍照编号。后来,库房中这些其貌不扬的文物,就变成了如今成都博物馆所展出文物的一部分。

成都博物馆文物资料中心负责人杜康,就是当年去考古队库房“淘换”文物队伍中的一员。那时他还是入职只有一年多的新人。他说,在成都博物馆开馆之前,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找文物”。

在2013年底到2014年初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杜康和他的同事们,跑遍了成都考古队的各大库房,为新馆挑展品。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考古队的30个库房中,存放着上万件文物,其中很多都是没有标签,没有出土地点的未知文物。 

杜康回忆说,这些文物落满灰尘,有的放在柜架上,有的直接堆在竹筐里,上面附着的泥土都还没去。他们一个一个把文物拿出来,大冬天的,穿着羽绒服干活,里面一身汗,外面一层灰,这工作简直“酸爽”,但又不得不做。

作为当初筹备小组中唯一的男性,杜康加班加得相当爽快,睡办公室是常事。之前他准备乾隆皇帝特展,就是睡了大半个月的办公室。杜康说,他加班的最高纪录,就是60个小时不睡觉。

那是2016年,“江口沉银”文物要在成都博物馆展出,但时间很紧,只有一个多月,但很多文物还根本没有整理出来。杜康只好和同事一起,到存放文物的三个地方单位去一一确认,然后用60个小时的时间写出了两三万字的策划文案。

对于考古研究,他是真爱。杜康说,他从中学开始,历史、地理成绩就特别好,他对这些感兴趣,所以高考填志愿,他每一栏都是写的历史、考古类专业。

最终他进入四川大学考古系,后来读研究生,也是学考古。2012年,他还凭借一篇名为《西安雅城壹号墓年代再探》的论文,获得首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 

看着博物馆“长大”: 魏敏 

博物馆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博物馆的建设工作,还有很多外人难以想象的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魏敏,一来到成都博物院,便开始参与成都博物馆新馆的前期工作。先是确定陈列大纲,然后是博物馆藏品建设工作。

等建筑空间规划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布展形式设计,最后是布展。这才有了2016年6月展现在大家目前、让人耳目一新的成都博物馆。从2009年到2016年,魏敏可以说是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新馆的建设中,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看着博物馆修起来的。”

当时魏敏负责的是先秦展厅。先秦时期的成都,是古蜀文明的高峰,但是,能找到的文物大多以陶器、石器、青铜器为主,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观赏性不太强。所以在展示文物和介绍文字之外,魏敏在展厅中添置了宝墩古城的沙盘模型,再现古蜀人的日常生活情景。 


布展完成,也不意味着工作结束。事实上,工作还会越来越多。魏敏说,新馆开馆前一个月,就是他们工作最忙的时候,常常加班加到不回家。那时新馆项目办的办公室在西御大厦4楼,大家加班加到凌晨4点,直接睡在项目办。

第二天早上8点,又爬起来开始上班。“想多睡会也不行,事情多得要命。”那段时间,魏敏印象最深的就是永远接不完的电话,都是陌生的电话号码:文保中心要找你更新文物修复状态,讲解员找你要讲解词,安防部门找你确定重点保护文物……  

忙到“飞”的成博“金牌宣传”:肖飞舸

“没想到会这么忙。”这就是肖飞舸对于工作的最直观感受。作为成都博物馆宣传部主任,她的团队连她在内只有5个人,两个85后的正式员工,两个93年的实习生。最近这两个实习生没来上班,她们准备去考研究生——因为想进博物馆,必须要有硕士文凭。

但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做出了那么多不一样的东西。去年9月15日乾隆皇帝特展,他们所采取的“视频+VR”直播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之后的“丝路之魂”展,配套举办的22场学术讲座,也都进行了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1000万人。

 

肖飞舸介绍说,他们是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讲座开始前通过成都博物馆公众号公布讲座主题,预约观众门票。观众通过关注博物馆公众号的方式来获知讲座相关信息。就这样,在充分发挥了专家讲座的影响力的同时,成都博物馆公众号的粉丝人数也突破30万,在全国博物馆中排名前列。

现在,除了要忙宣传部的本职工作,肖飞舸还是即将到来的法国展的策展人。这是成都博物馆和法国圣埃蒂安艺术博物馆合作办西方艺术大师作品展,肖飞舸成为策展人,是因为她的专业背景——她是法国尼斯大学文化管理专业硕士。2006年回国后,她曾供职于法国领事馆。

策展的辛苦,不言而喻。肖飞舸的信念是,“忙过这个展览就好了。”其实也好不了,在博物馆工作,一个展览结束之后,等待你的是下一次展览,周而复始。

但她显然是乐在其中。肖飞舸坦言,在成都博物馆上班,虽然收入不高还挺累,但只有在这里,才能做自己想做的。只有像成都博物馆这样的平台,才能做出敦煌这样的大展。其代价就是:“没有个人生活,没时间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