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9-02-11

诚实地画下去:时代中的四川画家

80年代初,四川油画在中国画坛的初现与历史发展的契机紧密相关联的。“伤痕美术”开山之作《为什么》率先直面历史和现实本身,更重要的是聚焦于历史浪潮下的“人”,试图呼唤“人性”,表达“人文”。1979年,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研究》发表《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一文,引发了理论界大规模的学术争论,使人们在对过去历史时期的反思中,逐渐认识到“人”的独立性及其主体性价值。

      在成都博物馆“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的第二单元:时代肖像中,四川艺术家们呈现的“人”主体形象不尽相同,创作方式上也是丰富而多变的。罗中立用超级写实主义刻画了一代人的《父亲》形象;庞茂琨用古典油画技巧构画了一系列彝族妇女;“近距离”关照刻画身边的《大家庭》;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符号《媒体制造》,都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变化的“人”之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化。“时代肖像”的核心,其实就是“人”的肖像,精神的肖像。

罗中立与川美77级

      与流行于中国千年之久的文人画传统相比,油画技法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写实效果。这个西方的舶来品,在一段时期当中,常被拿来当讴歌某种现实或者批判某种现实“斗争武器”。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1982年,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称川美)油画教研组的教师魏传义和张方震发表《我们是怎样进行油画创作教学的》一文,与全国美术教育工作者分享他们在带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学生:“77级”学生的经验。

      油画系此时在学校中甚为边缘,教师少,“水平低,见识少……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油画教研组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坚持创作必须反映生活,必须有感而发,尤其是要“反对不熟悉生活的硬编和杜撰”。

      文章的第一作者魏传义老师此时可能没有想到,多年之后,他会被称为川派油画现实主义的创立者。

      魏老师和张老师在分享基础教学训练经验中,特别表扬了罗中立和何多苓两个同学,善于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分析日常生活。这时罗中立因为油画《父亲》获得当年唯一的全国性美术评选——第二届青年美展一等奖,已经红遍了全国。

0 (1).jpg

罗中立 《父亲》

0 (2).jpg

何多苓 《小翟肖像》

      魏传义老师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川美“77级”是一届特别的学生,首先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特别挑选的一批“较好的苗子”;其次他们心智成熟,“大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创作欲勃发,只是在艺术和表现技巧上需要一些引导。

      其中一种引导就是,鼓励和指导学生深入生活,甚至前往偏远地区写生。魏传义知道罗中立在美院附中读书的时候,就去大巴山写过生,“大巴山给他影响很大,也有了很深的感情”。在美院学习期间,罗中立一有机会就回到大巴山。

      “那里的泥土味、山味诱惑着我,我觉得那里是我的归宿。”

诚实地面对时代

      魏传义记得罗中立早年的作品《孤儿》、《血》,还有一些描绘元帅之死的草图极为感性,带着一股悲怆。老师希望他可以更加理性地表现主题。在《父亲》创作过程中,罗中立经过反复的尝试,力求表达能够更加真实、朴素。

      最后罗中立通过借鉴美国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创作了《父亲》,其真实客观的农民形象,令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宣传画当中的中国观众,受到极大的震撼,一举荡清了当时艺术界根深蒂固主题先行的理念,也让川美诚实、质朴的现实主义理念,成为超前于时代的“川美现象”。

      除了乡土美术,川美的老师也要求同学们“通过平凡的生活现象,探索表现生活的哲理”,并能拥有鲜明的创作个性。比如程丛林和高小华。

      不像那些同学们,选择浑厚的原生态环境和人物做绘画主题,程丛林和高小华反而将镜头转向了现时、此地,转向了自身。用魏传义老师的话说,程丛林、高小华等同学在思想上有着“不平凡的胆识”。

      为了区别于过去他所喜爱的那种矛盾鲜明的主题,高小华在《赶火车》上下足了功夫。

0 (3).jpg

高小华 《赶火车》

      最初,高小华想创作一幅反映真实生活的风俗画,在第一稿中加入了警察逮捕小偷、赶车人爬窗等等场面,但出来效果并不好,太“乱”。高小华自己感觉更像是一幅漫画。在听取老师建议后,高小华重新投入生活,前往四川至北京铁路沿线写生。

      经过二稿、三稿的反复锤炼,最后高小华成功利用“火车站”这个世界,重塑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

现实主义与现实的变迁

      油画系教研组感觉到,过去苏联式教学体系,对于学生的艺术感受性方面重视不足。技法和形式上的探索也比较单调。随着社会的开放,文艺思想的活跃,川美学生对于形式风格探索也日渐浓厚。

      当罗中立和高小华在勇于探索现实主义边界时,他们的师弟:78级张晓刚也寻找更加自我的表现方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更多世界当代文化艺术的思潮进入到中国。对于美术界来说,一场更为深入的,要求重新审视人所处的世界,追求人本主义和人性的“85”新潮运动开始了。这股思潮为川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令张晓刚从乡土美术中毕业,走向“新潮”前沿。

      张晓刚很早就显示出对现代派表现手法的关心,1984年曾创作超现实主义作品《充满色彩的幽灵》。90年代中期,成为张晓刚在创作上一个转折。他开始从感性的表达,转入利用新的表现形式,开始探索更加理性和观念化的结构。

0 (4).jpg

张晓刚《大家庭2007》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活跃,资讯的丰富极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对于探索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画家来说,现实本身就变化得令人吃惊。

      张晓刚在延续川派画家一贯对人的关心的同时,选择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家族”,来表达他对时代中“变与不变”的理解。

      90年代中期,已过而立之年的张晓刚开始创作《大家庭》系列。他利用一种平滑乃至稍显俗气的民间肖像画技法——月份牌画法,来描绘中国普通百姓正襟端坐的“全家福”相片,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怀旧感和中式美感,反映出中国人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情节。让一幅幅“走神”肖像画成为了一个社会的缩影。

      张晓刚坚持画了13年《大家庭》,突然在世纪之交“成功”了。2006年纽约春拍中,张晓刚的《血缘:同志第120号》拍出超97万美元的惊人高价,成为中国当代画家个人最高拍卖纪录。

      这成功并没有令张晓刚止步,他的“家庭日常史诗”仍在继续。

展览名称

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

展览地点

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

展览时间

2019年1月30日—2019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