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7-05-12

酷炫黑科技 成博防震全攻略

转眼之间,又到了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日。08年因为防震准备的不充分,一些馆藏文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成都博物馆在新馆建设时,就把防震作为了重中之重,为了建立起完善的防震体系,我们对成博进行了周密的科技“武装”,今天,我们就来细数这些逆天的“防震黑科技”。 

弹力十足 橡胶圈上的博物馆

大家对橡胶应该并不陌生,这个轮胎一样的东西,叫做“隔震橡胶支座”,橡胶的弹性,可以有效地减缓震动。利用这个特性,成博在整体建筑的下面测算出了300多个点位,全部放置了橡胶支座,而一个支座又分很多层,像千层饼似的叠起来,想想就觉得弹性十足!这样就在上层建筑与基础建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隔震层。

image002.jpg

成博的建筑主体是钢+混凝土的结构,使用了大量的钢材,整体十分坚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成博就像一个沉重的大盒子,被小心地放置在铺垫了橡胶垫的底座上,如果力量足够,这个大盒子甚至可以整个儿被拿起来呢!馆舍、橡胶圈、基底,三者之间并非一体,这样一来,地下的震动对上面建筑的影响就大大减弱了。

这是当前一种经过了强地震考验的新型结构体系,由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设计完成,考虑到四川地区的地震隐患,成博的设防烈度比一般的七度有所提高,达到了八度!即使再发生汶川大地震,我们也能保证建筑本体及内部文物的安全。而且这套体系,也是成功经过了“实践”的。就在去年6月27日,新馆刚刚试运营,离成都只有百来公里的绵阳发生4.6级地震,当时成都有轻微震感,而据成博的工作人员回忆,他们是看到新闻才知道发生地震的,在馆里时,几乎毫无感觉。 

 

量身定制 全系统技术为文物护航

2016年,成都博物馆荣获了“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这个奖项正是为了表彰成博在博物馆文物防震关键技术上的创新和应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而颁发的。那么,我们到底做了哪些具体的防震创新呢?

image004.jpg


我们每个展厅里的文物种类繁多,各不相同,有些沉重却不稳,有些脆弱又纤细,并且还有大量的瓷器陶器,稍有不慎就会有损伤。为此,我们特别为这些文物分别加装了专属的底座防震台,这个防震台是由制造动车的中国中车集团打造,采用的是应用于高铁的缓冲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文物的稳固。

在文物防震的工作中,我们首次制定出95%保证率的文物本体防震滑移、倾覆、材料强度等安全设计指标体系,并且针对不同展柜及文物类型,配备了多元化防震设备产品,如独立柜防震台、通柜隔震台、密集柜防震地板等,形成“震源+馆舍+展陈(柜)+文物”全系统防震安全个性化设计,有近百件珍贵文物已经或将拥有自己专属的防震装置。

image006.jpg


成博文物防震的安全设计与实施工作是由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的,在全部完成后,成博与中航院联合申请专利十余项,发表论文近10篇。

亲眼可见 美观和安全兼顾

当大家徜徉在展厅中观赏文物时,如果稍微留心,就能亲眼看到我们防震技术的实际应用。在布展前,文保科技人员就详细列出了馆藏文物中对震动特别敏感的文物,如陶俑、瓷器等,对其所在的点位一一进行震动模拟分析,再分别量身定制防震方案,研究开发了不同的防震装置。

image008.jpg

比如巍然伫立在二楼展厅的两座东汉石碑——“裴君碑”和“李君碑”。 这两块碑均超过3米高,加起来超过8吨重,气势撼人,能清楚看到上面的汉隶铭文“巍巍大汉”与“列备五都”字样。之所以能有这样完美的展示效果,还要得益于布展团队基于文物三维模型的科学计算。


高度在两米以上的石碑,地震时碑帽为相对薄弱环节。文保科技人员先用三维扫描仪对汉碑进行扫描建模,再利用获得的三维模型,采用先进的三维打印技术,以1:1的比例真色彩打印出轻质材料的碑帽,碑帽原件则被放置于文物库房保存。

image010.jpg


为了让这么重的汉碑竖立起来,不能在碑身安置支撑钢材遮挡观众视线,同时又要保证其安全稳定,真是让展陈和文保的工作人员绞尽脑汁。最后,还是馆长李明斌灵光一闪,一句“古代的石碑不都是嵌在底座里放置的吗?现在也应该可以”,给他们指了路。

于是,文保人员利用之前建立的三维模型,在计算机上反复研究,确认了将碑身嵌入底座是行得通的,接着又经过多次的模拟科学运算,计算出最合适的底座高度是22厘米左右。这才将没有辅助结构支撑的两座汉碑稳稳地竖立起来,把完整的形貌展示给了观众。

image012.jpg

 当各位观众徜徉于我们的展厅中观赏展品时,可曾想到,各位脚下所踏过的每一寸、视线所及的每一处,都凝聚着各方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智慧。现在,成博已经是全国防震最好的博物馆之一,在未来,我们也将铭记历史,时刻严谨以待,不辱文博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