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天府文化

2018-04-03

谁说清明必须“欲断魂”?石犀带你看古法放水

 

  一个地方,有了水才有灵气,才有故事,才有情怀。天府之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岷江之水流经都江堰,沁润了整个成都平原。李冰治水,打造了造福蜀人两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中国古代的镇水神兽之一,现藏于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犀,更与李冰治水关系密切。
      《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蜀志》中有关蜀守李冰作石犀治水的记载。《蜀王本纪》说:“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因曰犀牛里。”《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 石犀所代表的犀牛,在古蜀文化中长期被视为神兽。古蜀文化中也有神犀、神牛的种种传说,《风俗通》中有李冰化作苍牛与水神斗的传说。这尊石犀是否就是李冰所建造的五头石犀之一还需进一步的考证,不过它应当与李冰治水时建造的石犀是一个体系的,兼具水则(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和镇水神兽的功能。


石犀(出土于成都天府广场东侧)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大型水利工程如今依旧作为灌溉田畴发挥作用,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而仍在发挥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在《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五礼”之说,即吉、凶、宾、军、嘉。其中吉礼为“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即祭祀之礼。关于祭祀,古代的人们普遍认为,其能够带来风调雨顺,带来庄家的丰收。而在都江堰,每年农历清明时节,为了祭祀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们都会举行盛大而热闹的放水大典。这是川西平原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





都江堰清明拜水大典现场

       放水节初始于"祀水"。因为都江堰修筑以前,沿江两岸水患无常,人们饱受水患之苦,为了祈求"水神"的保护,常常沿江"祀水"。都江堰修筑成功后,成都平原从此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后人为了纪念伟大的李冰父子,人们将以前"祀水"改为了"祀李冰"。
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人们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mà chá)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维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维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清明节内江灌溉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仪式,撤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唐朝清明节在岷江岸边举行的"春秋设牛戏",就是最早的"放水节"。公元978年,北宋政府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
      古时,放水大典要经过祭祀望帝、丛帝;祭祀李冰父子;主祭官朗诵《迎神辞》;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唱纪念歌;进席,献帛;晋爵,献爵;进食,献食等三十多项步骤。而到今天,虽然古时的仪式难以完全再现,却也透过多样的文化活动寄托着当代人对于祖先,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