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立即预约
关注我们官方公众号
学术讲座 / 讲座实录
2019-06-28
潮间带的秘密
主讲人信息:
刘毅,厦门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现任IUCN世界保护地委员会(WCPA)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理事长兼总干事、福建省生态学会理事、福建省绿行者环境保护公益中心副理事长、莆田绿萌滨海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市海沧区绿萌滨海湿地保育中心主任等。
2019年6月28日晚,厦门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刘毅在成都博物馆放映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题为《潮间带的秘密》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以亲子互动为主,从孩子们的角度、用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语言介绍了潮间带的概念、潮间带中的各种动植物和潮间带的作用及保护三个方面,激发了在场观众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潮间带”是什么
“潮间带”一词对于内陆的观众而言比较陌生,其实就是海水退潮和涨潮时最低与最高水位线之间的部分,它可以是岩基海岸、沙滩、红树林、珊瑚礁等多种形态。尤其是红树林,它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刘毅老师首先给大家放映了一段关于红树林的简介视频。现场观众就红树林到底“红”在哪里进行了讨论。
红树林从外观来看丝毫没有“红”的迹象。但剥开树皮,在这些红树树干内部含有遇空气显红褐色的“单宁”成分,使树干呈红色,才被人们称为红树林。红树林中的植物根系发达,比如有些会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稳定。所以有红树林存在的海域,可以有效抵御台风、净化海水和空气。而现在我国的红树林中的一些珍稀动植物,因为红树林的破坏,正在面临灭绝的危险。
“潮间带”中的神奇生物
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种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其中生活着各种神奇动物,尤其是大型底栖动物、鸟类、鱼类、昆虫和藻类等。在印度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孟加拉虎保护区,孟加拉虎和与类似我国梅花鹿的白斑鹿在那儿生活;在马来西亚婆罗洲红树林里还分布有濒危动物长鼻猴。
而在海岸和沙滩上,我们根据退潮与涨潮的时间,可以粗略地计算出观察潮间带神奇生物的最佳两小时,这也是我们能接触到这些生物最简单的途径。常见的动物有海绵等多孔类生物、腔肠动物、多毛类、贝类、蟹类、棘皮动物及海鞘类,通过刘毅老师的介绍,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
海参是一种喜欢自残的生物,尤其是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会从嘴里吐出自己的消化系统——肠子,供捕食者享用,而自己则趁机逃跑。等跑到安全的环境中过上七、八天,它的肠子就会重新长出来。更有趣的是一种名为图纹白尼参的海参,遇到外部刺激时,会从肛门居维氏管里喷出类似于“520胶”的黏丝,遇水后迅速膨胀具有粘性,困住敌人后自己便可逃之夭夭了。这些柔软且动作缓慢的动物就是用这些奇妙的生存技能躲避天敌、趋利避害的。
在沙滩上,甲壳类动物螃蟹是最常见的。头胸甲对称隆起、酷似戏剧中三国时代关公脸谱花纹的“关公蟹”是一种喜欢和别人一起生活的螃蟹,会用别人的躯壳把自己掩蔽起来,以避过敌人的追赶。它们用最后两对步足背着贝壳在海滩上行走、觅食。而有着一对钳子大小极不对称的雄性招潮蟹,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对于这对不对称螯作用的猜测再一次将讲座推向了高潮。
贝壳是在海边沙滩上随处可以捡到的软体动物的外壳。在海边高潮带能见到一种浅黄色像牙膏一样的圆圈,“看起来有点恶心”,那是日本菊花螺繁殖季节所产的卵。这种画圈圈的产卵方式在其他很多礁石、红树林中也有发现,是许多软体动物繁衍生息的重要手段。
保护“潮间带”势在必行
虽说潮间带观察在海边都可以开展,但也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对潮间带生物的认识。潮间带观察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且潮间带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潮间带生物栖息地目前正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例如退潮后,大面积的潮间带区域是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集聚的地方,人们密集的“赶海”活动直接干扰和破坏了潮间带生物栖息带。“赶海”的人普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引发近海海洋生物的死亡。此外,随地乱扔垃圾使海滨环境恶化,水质和沙质污染,干扰了潮间带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栖息。
讲座最后,刘毅老师呼吁大家在探索潮间带秘密的同时捡拾垃圾、保护红树林和海滨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倡从小就培养热爱海洋、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并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这场讲座使家长和孩子们都乐在其中,部分家长评价主讲人幽默有趣的语言使孩子收获多多,讲座评分达4.9分,尤其是孩子们很希望能够在讲座之后亲身参与到潮间带的观察中。
讲座现场